中国人一日三餐

时间:2025-10-01 14:37:16
中国人一日三餐

中国人一日三餐

中国人一日三餐,有一句话,说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这是很有道理的,也有人形象地说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美好的一天从早晨开始,下面来看看中国人一日三餐。

  中国人一日三餐1

01

六大准则变为八大准则1.谷类为主,合理搭配更加强调膳食模式的整体性作用,突出合理搭配的重要性,即食物种类和重量都需合理化。通过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颜色和口味搭配等方式,使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比例适宜,并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等,满足营养需求,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具体来说,需要做到四点:

①坚持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

②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果、禽畜鱼蛋奶和豆类食物。

③平均每天摄入 12 种以上食物,每周 25 种以上。

④每天摄入谷类食物 200~300g,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类 50~150g;薯类 50~100g 。2.更强调“多吃全谷”在“多吃蔬果、奶类、大豆”的基础上加入“全谷”,强调了全谷物摄入的必要性。

与精制米面相比,全谷物可提供更多的 B 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降低肥胖、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膳食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日常应该将麦片、藜麦、糙米、荞麦、燕麦、大麦等加入到膳食中。

3.新增两个要点

提倡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①定时进餐的.重要性

近 20 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日三餐规律的人群比例有所下降,零食消费率呈大幅增加趋势。

但经常饮食不规律,不仅会增加暴饮暴食风险,进而增加肥胖、超重风险;还会影响肠胃功能,损伤胃肠黏膜,诱发肠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甚至影响到机体代谢以及胰岛素抵抗水平,增加 2 型糖尿病的发生几率……

因此,建议大家最好固定三餐时间,定时定量。

②水,也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我国约 2/3 的居民饮水不足。当身体缺水时,以下这些危害可能悄悄来临:

血液流量下降,体内运送氧气量减少,更容易产生疲劳感;

皮肤更脆弱,提早出现皱纹、干燥、老化等;

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血栓风险;

摄入水分不足时,排尿次数减少,增加了结石风险……

因此,新版《指南》提倡足量饮水、主动喝水、少量多次,低身体活动水平下的成年男性每天应喝 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应喝 1500ml。

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①烹调建议以白灼、清蒸、水煮、凉拌等清淡方式为主,少煎炸熏烤。

②挑选食材最重要的是讲究新鲜卫生,并尽量选择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如鸡蛋、三文鱼、贝类、芥蓝等。

③看标签,主要包括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食材在配料里的位置越靠前说明含量越高;营养成分表主要选蛋白含量高些、脂肪和钠含量低些的食品。

4.兴新食尚变为公筷分餐

针对疫情,膳食指南 2022 也提出了新的准则,公筷分餐,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中国人一日三餐2

01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为何改为“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目前,营养科学界都更加注重推广健康膳食模式。“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是膳食指南的核心原则,因为除了喂养6月内婴儿的母乳外,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物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能量及全部营养素,只有通过合理搭配才能满足营养需求。

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合理搭配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此次修改并不是说“不再坚持谷类为主了”,而是更加强调膳食模式的整体性作用,突出合理搭配的重要性

02

膳食准则中为什么新加入“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近20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日三餐规律的人群比例有所下降,农村居民不吃早餐比例显著增加,零食消费率呈大幅增加趋势。以上进餐不规律的行为可能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另外,居民在外就餐比例明显增加,经常在外就餐易导致能量、油、盐等摄入超标,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除食物外,水也是膳食重要组成部分,但容易被忽略。我国饮水量不足的现象较普遍,我国2/3居民饮水不足。饮水过少会降低认知能力和体能、增加泌尿系统疾病患病风险。但含糖饮料消费量呈上升趋势,过多摄入会增加龋齿、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生风险。这就提示我们应该格外注意“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03

膳食准则中为什么新加入“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食物是人类获取营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应规划好膳食。人们要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挑选新鲜的`、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学会通过比较食品营养标签,选购较健康的包装食品

烹饪是合理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要学习烹饪,掌握新工具,传承当地美味佳肴,做好一日三餐,实践平衡膳食,享受营养与美味。如在外就餐或选择外卖食品,应按需购买,注意适宜份量和荤素搭配,主动提出健康诉求

04

膳食准则中为什么格外强调“公筷分餐”?

新冠疫情的暴发提示我们要重视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推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公筷公勺、分餐或份餐等卫生措施,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对保障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变化二:膳食宝塔推荐摄入量微调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22)较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16),在推荐摄入量有以下几个变化:

第一层:

2016版:谷薯类250~400克,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

2022版:谷类200~300克,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

第三层:

2016版:畜禽肉40~75克、水产品40~75克、蛋类40~50克

2022版:动物性食物120~200克,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一个鸡蛋

第四层:

2016版:奶及奶制品300克

2022版:奶及奶制品300~500克

第五层:

2016版:盐<6克

2022版:盐<5克

2022版膳食宝塔提高了“限盐”目标,因为大量研究表明,食盐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而目前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普遍过多。

  中国人一日三餐3

会吃≠吃的贵

会吃绝不是追求山珍海味,而是每天的食物够全面,够多样。“我们每天摄入机体代谢必需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六大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在吃饭时必须注意食物多样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楼慧玲解释,像蛋白质(奶、蛋、鱼、禽、瘦肉)、碳水化合物(谷类、豆类、薯类)、脂肪(侧重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植物油、橄榄油、坚果类等)、维生素微量元素与纤维素(果蔬、奶、全谷、大豆、坚果等)均可在我们日常食物中获得。同时要注意种类多样,具体来说,每天宜吃12种以上食物,每周吃25种以上。

楼慧玲还提醒,《指南》还特别建议,每天要确保一定量的优质蛋白(鱼、蛋、禽、肉),平均每天在120~200克。同时还指出,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克,蛋类300~350克,畜禽肉300~500克。少吃深加工肉制品。

另外,《指南》还指出,每天喝足量的水(1500-1700毫升)。值得注意的是,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规律三餐有助于减重

不规律进食可加重胰岛的负荷,促进慢性病的发生发展;相反,规律三餐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超重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指南》建议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一日三餐中两餐的`间隔以4~6小时为宜。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11:30—13:30,晚餐18:00—20:00为宜。

把运动融入生活

《指南》指出,健康生活要吃动平衡,才能保持正常体重。因此,专家建议,我们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2~3天。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最好把身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如利用上下班时间,能走路就少坐车。

首次提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2022版《指南》首次提出以东南沿海一带膳食模式代表我国“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国内专家们结合我国近期营养调查和疾病监测,发现东南沿海一带(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膳食模式,具有蔬菜水果丰富,常吃鱼虾等水产品、大豆制品和奶类,烹调清淡少盐等优点,且该地区居民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率较低、预期寿命较高。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蒋卓勤教授指出,广东居民习惯清淡饮食、偏好新鲜食材以及原汁原味(少油少盐少糖)的膳食与烹调模式得到认可并向全国推广,这也是广东人慢性病(肥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低于西北省份和更长寿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一日三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