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火箭第400次发射
长征火箭第400次发射,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开始,长征系列火箭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用时37年;长征火箭第400次发射。
长征火箭第400次发射112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迎来第400次发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将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和新技术试验验证。执行本次任务的火箭与卫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研制。
12月10日8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飞”至今,长征火箭51年间实施了我国92.1%的航天发射任务,先后将700余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发射成功率为96.25%。在400次发射里,前三个100次分别用时37年、7年半和4年多,而最新的100次从2019年3月10日至今,仅用了33个月。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看来,长征火箭的4个百次发射,可以概括为从无到有100次、更高更远200次、脱胎换骨300次、大国重器400次。
12月10日8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的背后,不仅是发射频率的提升,也是发射能力的提升,更是航天科技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的体现。”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说。
在最近的100次发射中,我国首个空间站核心舱、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等“国之重器”均由长征火箭送入太空。
目前,正在服役的11个基本型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和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并能支撑无人深空探测。
在最近的100次发射中,还涌现出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新成员,长征运载火箭家族不断壮大,为中国航天探索宇宙提供了更多可能。
据航天科技集团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等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将有力推动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木星探测、载人月球探测、首次火星采样等航天重大工程开展。
未来,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新老火箭将实现全面交替,火箭重复使用、落区控制、无人值守发射、多星部署等技术的突破,将使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再次实现新跨越。
长征火箭第400次发射2“将火箭命名为‘长征’,寓意我国火箭事业一定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
12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一枚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呼啸而起,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0次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用时37年;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年多;第三个100次发射用时4年多;第四个100次发射仅用了仅用2年零9个月。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专家龙乐豪看来,“长征火箭4个百次发射,可以概括为从无到有100次,更高更远200次,脱胎换骨300次,大国重器400次。”
执行长征系列火箭第400次发射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长征系列火箭成功率达96%”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1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火箭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历经37年;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用了7年时间,长征火箭实现了第二个100次发射;2019年3月10日,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中星6C卫星,仅仅4年多的时间里长征火箭实现了从200次发射向300次的跨越;2021年12月10日,长征四号乙发射实践六号05组卫星任务圆满完成,2年零九个月,长征火箭完成了第四个100发火箭的发射任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飞行次数正式刷新为“400”。
龙乐豪指出,运载火箭作为进入太空的运载工具,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中国太空探索舞台的高度和大小。通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成功率达96%,尤其是近年来技术突飞猛进,在可靠性、成功率、入轨精度等方面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第四个100次发射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年均37次发射,打破中国航天纪录。
在第四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不仅创造了新的纪录,还助力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了“探月梦”、“探火梦”、“空间站梦”。
在第四个100次发射期间,长征系列火箭成功完成多次重大航天任务,将我国首个空间站核心舱、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等“国之重器”送入太空。
在第四个100次发射中,长五B、长七A、长八等新成员加入长征火箭家族,家族不断壮大,支撑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步伐走向更远的太空。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新百次发射期间,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多型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并日益走向发射舞台中央,将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地支撑。”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表示。
珠海航展上展示的长征系列火箭。重型火箭计划在2028年左右首飞“未来,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全面投入应用发射”龙乐豪对于长征火箭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龙乐豪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基于“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的设计理念,对中型运载火箭型谱进行了深化论证;同时,结合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论证情况,对面向未来的长征运载火箭型谱进行了更新完善。
载人登月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研发成功,让中国拥有了进行星际探测和大型空间站建设的能力,为了开展载人登月任务和未来更多的探测任务,中国还需研发性能更强大的火箭。
新一代载人火箭在规划中由助推器、芯一级、芯二级、芯三级、逃逸塔及整流罩组成,全长约90米,起飞重量约2000吨,可将25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或者70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该火箭按照载人飞行的最高安全标准设计,结合长征五号、七号运载火箭的主要技术,通过利用成熟的动力和结构模块进行优化组合。
澎湃新闻从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在2017年启动了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方案论证工作,已完成多轮方案对比分析,该火箭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趋势,实现了技术更新换代,采用新型泵后摆高压补燃发动机、高安全逃逸系统、轻质高强度新材料等先进技术。
四个“100”一次比一次快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开始,长征系列火箭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用时37年;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年多;第三个100次发射用时4年多;第四个100次发射仅用了33个月。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新百次发射期间,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多型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并日益走向发射舞台中央,将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地支撑。”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说。
据他介绍,新百次发射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不断提升的能力和发射频次,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长征”走得更远——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完成全部北斗导航发射卫星的任务,助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
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将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与火箭分离速度超过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入轨精度偏差达到万分之一级,实现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新速度、新精度,这是长征五号的首次应用性飞行,便“一飞成名”助力中国正式迈入“行星探测”时代。
长征五号遥五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为中华民族的探月梦增添了新的注脚。
载人航天工程“三箭客”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相继出场,筑“天和”、运“天舟”、送“神舟”,为我国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日趋成熟,我国火箭海上发射将逐步实现常态化。
新百次发射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持续高密度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保持年均10次以上的发射频次,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系列为代表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达25次。此外,重型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等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汪江波 摄
“长征”新面孔集体亮相
一院专家表示,新百次发射期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集体亮相,逐渐在密集、复杂的航天任务中担当重任,中国运载火箭发展迈入绿色无污染的新阶段,运载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组合体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我国首个采用一级半构型的新一代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火箭芯级直径为5米,捆绑4个直径3.35米的助推器,总长约53.66米,其中整流罩长度20.5米,火箭全部采用液氢、液氧、煤油等清洁燃料,起飞质量约849吨,起飞推力约1078吨,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不小于22吨,是专门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一型新型运载火箭。
2021年3月12日,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成功。长七甲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火箭的基础上,与长三甲系列火箭三子级组合形成的三级火箭,是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主力构型。全箭长60.1米,芯一级、芯二级直径3.35米,芯三级直径3米,助推器直径2.25米,起飞重量约573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7吨,同时具备零倾角轨道、奔月轨道等高轨发射能力。龙乐豪说:“长七甲火箭的成功发射,不仅实现了我国中型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而且将有力带动和牵引我国未来大中型卫星的升级换代。”
专家称,新一代运载火箭不仅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而且运载能力倍增,使我国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高。随着它们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将逐步实现新老火箭全面交替,运载火箭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新一代载人火箭将助力载人登月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研发成功,让中国拥有了进行星际探测和大型空间站建设的能力。为了开展载人登月任务和未来更多的探测任务,我国还需研发性能更强大的火箭,新一代载人火箭便是其中之一。
记者从一院了解到,新一代载人火箭在规划中由助推器、芯一级、芯二级、芯三级、逃逸塔及整流罩组成,全长约90米,起飞重量约2000吨,可将25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或者70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该火箭按照载人飞行的最高安全标准设计,结合长征五号、七号运载火箭的主要技术,通过利用成熟的动力和结构模块进行优化组合。
2017年,一院启动了新一代载人火箭方案论证工作,已完成多轮方案对比分析,该火箭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趋势,实现了技术更新换代,采用新型泵后摆高压补燃发动机、高安全逃逸系统、轻质高强度新材料等先进技术。
后续,新一代载人火箭还将用于未来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中环月、绕月、登月等演示验证及飞行任务,快速推动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和进出空间能力的重大提升和跨越。未来还可以和重型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建立月球基地,实现月球可持续开发利用。
文档为doc格式